English

知识经济与中国现代化

1998-04-07 来源:光明日报 何传启 我有话说

知识经济的兴起是一场革命。它不仅改变着世界经济结构和总体格局,也改变着社会组织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。90年代以来,以信息和通信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型产业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生长点,知识化、全球化、网络化、数字化和虚拟化等成为新经济的主要特征。

现代化既是发展的过程,也是发展的目标。作为过程,现代化是指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。现代社会是一个相对概念,指社会发展阶段上人类的理想与现实能力和条件的一种耦合,即在某一历史时段人类向理想社会迈进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。显然,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,涉及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,包括经济、社会、政治、法律和理念等各个层面。

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次革命性的转变。第一次是完成从动物向原始人类的转变。第二次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向农牧文明社会的转变。第三次是二百多年前开始的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。第三次转变持续到现在。现代化一般是指第三次转变。今天,人类社会正处在第四次转变过程之中,即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,部分发达国家也许已经越过了转折点。

我国现代化起步较晚。如果从19世纪初算起,比英、美、法等国家晚了数百年,但与日本和德国等大致相当。1949年前的一个半世纪,在血与火的冲撞中中国完成了现代化的前期准备。新中国的成立,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现代化建设的开始。在建国伊始,我国提出了工业化的任务。其后,又提出了建设具有现代农业、现代工业、现代国防和现代科技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现代化建设目标,即实现四个现代化。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把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总结成“三步走”发展战略,到21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,赶上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,基本实现现代化。“三步走”发展战略是以人类社会的第三次转变,即从农业文明高工业文明转变为背景的。

如果说,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第一次现代化,那么,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的转变就是第二次现代化。于已经工业化的发达国家,第二次现代化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。处于第一次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,将面临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双重挑战,现代化的压力和紧迫感更重,同时也是一次世纪性机遇。目前,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不一,农业经济所占比例和农业现代化程度各异。如果等到实现了工业化后再向知识化转移,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只会拉大,不会缩小。如果能实现工业化和知识化的协调发展,发展中国家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努力将会成为现实。

要实现面向知识时代的现代化,我国现代化建设将经历工业化为主、工业化和知识化并重、知识化为主三个阶段。在工业化为主阶段,在加速工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,必须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,加强知识和信息基础设施,加速知识传播和创新型人才培养,并大力发展知识型产业,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,形成农业经济、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。在第一阶段,实施科教兴国战略,建设创新体系,提高国家创新能力,增强全民创新意识,是我们成功与否的关键。在工业化和知识化并重阶段,重点是加速知识在工业和农业领域的扩散和应用,实现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。同时,完善国家知识基础设施,强化国家知识创新体系,加强知识的生产和应用,提高知识型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。在知识化为主阶段,要建立适应知识时代的政治、法律、经济和社会体制,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知识经济、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格局,实现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基础上的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

发展知识经济,实现现代化,是我国跨世纪的选择。虽然我们可以借鉴工业化时期的现代化经验,但毕竟知识化不同于工业化。知识经济时代,科技发展更快,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更短,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频率更高,工业化时期的“后发优势”效应将明显减弱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现代化道路。但我们坚信,“我们必将胜利地到达现代化的光辉彼岸”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